行業新聞
loopmaster energy2012-05-11
業內人士指出,我國發展綠色建筑雖然市場潛力巨大,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,工作基礎薄弱,要實現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超30%的目標,還需邁過市場認知度、政策配套和技術突圍三道坎。
社會認知度不夠
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指出,目前我國綠色建筑應用發展還很有限,部分地區對綠色建筑內涵與要求缺乏正確認識,標準體系不健全,綠色建筑發展緩慢。
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副會長王有為說,加快發展綠色建筑,關鍵還要提高社會認知度。應借助政策激勵的“東風”,調動各方加快綠色建筑發展的積極性,完善綠色建筑相關標識,就像購買節能家電一樣,要教會百姓看關鍵綠色標識,引導全社會合力推進綠色建筑發展。
節能標準偏低
目前,我國建筑節能標準要求偏低,各地推行的65%節能標準只相當于德國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,能耗指標超過2倍。
王有為指出,除了標準偏低,配套政策不完善也阻礙了綠色建筑的發展。對此,張少春表示,下一步不斷提高節能標準要求,爭取到“十二五”期末,北方地區的一線城市節能標準達到發達國家現行水平,二線三線城市普遍執行65%節能標準。
他強調,要提高節能標準,就必須強化激勵與約束,要運用行政手段,從設計圖紙審查、施工許可、竣工驗收等環節嚴格把關,不達節能標準的不予開工建設、不予竣工驗收,對超限額用電的公共建筑實行懲罰性電價;同時,要研究實施財政獎勵,對超過節能標準的低能耗建筑逐步給予財政資金獎勵。
產業科技支撐不足
張少春表示,國內發展綠色建筑,還面臨產業科技支撐不足挑戰。建筑工業化在我國剛剛起步,資源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明顯偏低,綠色建筑綜合能力建設有待加強。
他認為,加快發展綠色建筑從根本上要依靠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。今后將更大力度支持綠色建筑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。此外,住宅工業化是大幅度降低建筑建造過程中消耗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,要促進集設計、生產、施工于一體的工業化基地建設,切實加快我國住宅工業化進程。同時,借助財政獎勵,盡快在地級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,并大力推進新能源在建筑領域規模化高水平應用。
王有為則建議,要縮小中國與國外在綠色建筑技術上的差距,關鍵還要在綠色建筑技術人才上下功夫,建議在國內高校開展綠色教育課程。